在悠久而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当中,有这样一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高光时刻——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个伟大人物,在某个时间点相遇,两人的交流碰撞出极为耀眼的火花,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这种相遇在历史当中并不多见,但每一次都让人神往不已。比如俞伯牙与钟子期,李白与杜甫,苏轼与欧阳修等等。要说哪两个人的相遇最具划时代的意义,那必然是孔子和老子。
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圣人,几千年来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。传说这两位圣人曾经有过三次会面,三次会面中二人的对话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与文化遗产。
第一次会面
作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,老子比孔子年长20岁,成名更是早于孔子,因此两人的三次会面都是孔子主动拜见老子。
孔子生活的年代,周朝的礼乐制度基本废弛,痛心于此的孔子听闻国都洛阳城内管理典籍的史官老子博学多闻,因此起身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。
那时的孔子正值青年,当他见到仰慕已久的老子之后,一顿寒暄过后便开始倾诉他对当今礼崩乐坏,人心不古的现状的不满。
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述,老子耐心地倾听,微笑不语。等孔子讲完,老子深知孔子对周礼十分尊崇,便邀请孔子拜访周朝大夫大夫苌弘。
苌弘精于音律乐理,他传授孔子乐律和乐理,还考察了周朝礼乐制度。几天的行程让孔子受益匪浅,在即将辞别老子之时,老子特地带孔子来到了黄河边上。
眼前宽广的黄河奔流不息,老子指着河水问孔子:“千一代刷你能从这滔滔的黄河水中看到什么呢?”
孔子想了片刻,答道:“时间就像这黄河之水,昼夜不停地流逝。”孔子又问老子:“先生又能从水中看到什么呢?”
老子回答:“上善若水,世人都应该学习水的德行。”
孔子疑惑不解,问道:“何为水的德行?”
老子说道: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,无声地滋养着万事万物,所以最接近于‘道’。”
老子见孔子若有所悟,便接着说道:“水虽柔弱,却能滴穿顽石。水一往无前,不管遇到什么地形它都能适应环境,顺势而为。这便是自然之道啊。”
“江海之所以宽广,正是由于它能包容接纳山川和小溪。一个道德高尚的人,应该具备虚怀若谷的品质和海纳百川的胸怀。”
孔子听后茅塞顿开,被老子的修养和学识深深地折服。他曾赞叹道:“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。”这次对话在孔子的内心种下了道德的种子,也对他后来所奉行的“中庸之道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第二次会面
两人的第二次会面,孔子心中的“仁义观”已经形成,他主张“仁者爱人”、“以仁治国”。因此孔子这次拜访老子,主要探讨的是“仁”。
两人见面之后,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关于“仁”的看法,老子听了问道:“‘仁’从何而来?”
孔子答道:“是人与生俱来的。”
老子又问:“怎样才能算得上是‘仁’?”
孔子回答:“‘仁’在于自己的内心,克制自己的欲望,一切按照着礼的要求去做,思想端正,兼爱无私,才能称得上仁。”
令孔子没想到的是,这次老子对自己的看法表示不认同。老子直接反驳说:“这种说法太迂腐了。”
见孔子一脸错愕,老子解释道:“天地本没有‘仁’的观念,对万物一视同仁。天地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规律,一切顺其自然发展,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,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。”
接下来,老子毫不客气地指出:“大道废,有仁义。智慧出,有大伪。六亲不和有孝慈。国家昏乱有忠臣。”
在老子看来,仁义的产生,是建立在大道的废弃的基础之上的。智慧的出现,伴随而来的便是虚伪狡诈。过度宣扬仁义和智慧,只会导致打着这两面旗帜而胡作非为的人越来越多。
老子的说法仿佛给了孔子当头一棒,这也是道家和儒家在观念上分歧的一个表现。出于对老子的尊敬,孔子并没有对此展开反驳,或许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谁对谁错,重要的是引发人们对世道的关心和思考。
第三次会面
孔子51岁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,但他所在的鲁国国内矛盾重重,三家世卿把持朝政,架空了国君,也使得孔子的政治理念无法在鲁国推行。现实的挫败让他陷入了思想上的困境,因此就有了第三次拜访老子。
孔子与老子第三次相见时距上次会面已经过去了十八年之久。两人一见面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子便问道:“你的德行千一代刷我已有所耳闻,这么多年过去了,如今前来又所谓何事?”
孔子答道:“很惭愧,虽游历数年,奔走各国,但惶惶如丧家之犬,尚未能领会您所说的‘道’,还请先生指点迷津。”
老子问:“求道需求之于自己的内心。”孔子说:“我遍习先贤典籍,礼仪制度,但都没有达到‘道’的境界。”
老子说:“你的情形我很理解,求道的人往往受困于世俗的羁绊。‘道’的玄妙就在于人们无法像获得功名、财富一样得到它。‘道’不会像贡品一样被人献之于帝王,因为它是无法用贡品来衡量的。”
“道是万事万物的主宰,它深不可测又超脱于世俗,求道者如果被功名利禄所困扰,则必然心不平静,那么他就很难接近于‘道’。一个人如果顺道而行,遵循上天的规律,那么离‘道’也就不远了。”
孔子与老子的三次会面,一儒一道,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华丽篇章,也开启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源头。他们之间思想的交锋与碰撞所产生的火花,一直照耀到现在。
留言评论
暂无留言